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外汇收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7-06 08:15:0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2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外汇收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外汇收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年4月12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汇发[2004]29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

  为规范和便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外汇收付,现就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外汇收付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保险费和赔款的支付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订出口信用保险合同后,双方应将保险合同在各自开立外汇账户的外汇指定银行备案,备案银行留存保险合同复印件。

  备案后,投保人从其在备案银行外汇账户支付保险费,或购汇支付保险费时,应当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具的下列有效凭证之一办理:“保险费通知书”,“预收保险费通知书”,“最低保险费通知书”,“保险承担费通知书”。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支付赔款或预付赔款时,可持相关保险赔款计算书到备案银行从其外汇账户中支付;或者凭赔款计算书及被保险人“赔款转让授权书”,将赔款付至被保险人指定的受益人账户。

  备案银行应根据备案的保险合同,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提交的有效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核。

  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保险费退费

  (一)预收保费退费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持“预缴保费余额退款通知书”,到备案银行将保费汇至保险费缴纳人指定的账户。

  (二)保险费退费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持“保险费退费通知单”或“保险合同批单”,到备案银行将保费汇至保险费缴纳人指定的账户。

  三、追回款及追账费用的外汇收付

  (一)支付代理追回款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当持与委托方签订的委托追收协议和“追回款通知”,到境内商业银行从其外汇账户向客户支付国际商账代理追收业务的追回款。

  (二)支付保险业务追回款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项下向被保险人支付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追回款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当持“追回款计算书”,到相关保险合同备案银行从其外汇账户中支付。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项下、根据被保险人债务重组协议向被保险人支付应收账款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持相关债务重组协议或相关文件到相关保险合同备案银行从其外汇账户中支付。

  (三)被保险人归还已获赔款后追回款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被保险人获得保险赔款后,又从境外进口商追回货款、需要将部分追回货款归还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应当持“赔付通知书”和双方确认货款权益的相关文件,到相关保险合同的备案银行从其外汇账户支付。

  (四)被保险人支付保险公司垫付的追讨费用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追偿过程中发生的外汇追讨费用,其中垫付的应由被保险人支付部分,被保险人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具的“追讨费用分摊通知”到相关保险合同备案银行从其外汇账户或购汇支付。

  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外支付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项下的各项服务费用,应当根据《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银发[1996]210号)、《关于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项下售付汇提交税务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1999]372号)、《关于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项下售付汇提交税务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66号)、《非贸易售付汇及境内居民个人外汇收支管理操作规程》(试行)(汇发[2002]2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现行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贸易项目售付汇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35号)及其他相关规定,持相关有效凭证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手续。

  五、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严格依据《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暂行规定》(汇发[2002]95号)、《保险业务外汇业务管理操作规程》(汇发[2003]11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境外再保险分出业务售付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75号)以及本通知,拟定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外汇收付操作办法并认真执行。

  六、本通知自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收到本文通知后,各分局应尽快转发所辖支局、外资银行;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应尽快转发所辖分支机构。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反馈。



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09年5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一届〕第十六号


   《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已于2009年5月27日经陕西省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
年10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5月27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特种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第三章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结
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
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前款特种设备的具体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特种设备目录执行。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
改造、维修、充装)、使用、检验检测以及监督检查,适用本条例。
  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
及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的安全监察不适用本
条例。
  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
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和支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
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责,及时协调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及相
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
安全生产目标。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
督管理部门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及相关节能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特种设
备的安全监察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
区域内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特种设备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特种
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的
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接受特
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并保证必要
的安全和节能投入。
  第七条 鼓励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特种设备
安全性能,促进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奖励。
  第八条 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特种设备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行政监察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章 特种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第九条 特种设备的生产单位和压力容器充装单位,应当依法取
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取得特种设备许可证的单位,每年应当向省和所在地设区的市特
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其安全生产情况。
  禁止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特种设备许可证。
  第十条 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受理特种设
备许可的申请。
  申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特种设备鉴定评审机构对其进
行相应的鉴定评审。由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鉴定评审报告
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颁发相应的许可证。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特种设
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收取相关费用。
  第十一条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或者安全
管理工作。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管理部门分级负责,具体分级管理范围由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确定,并在本省范围内公布。
  禁止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
  第十二条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
方标准以及安全、节能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对特种设备的安全
性能和能效指标负责。
  禁止生产不符合强制性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以
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第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
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采用新设计原理、新工艺或者选用新材料进行设
计时,应当报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锅炉、气瓶、氧舱、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以及高耗能特种设
备的设计文件,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
检测机构鉴定,方可用于制造。
  第十四 条特种设备的制造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依据设计文件组织制造;
  (二)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应当进行型式试验的特种设备产
品、部件或者试制特种设备新产品、新部件、新材料,必须进行型式
试验和效能测试;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造过程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
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督检
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
  第十五条 特种设备销售单位应当销售取得相应许可单位制造的
特种设备,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和销售台账制度,验明产品质量证明及
其他按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的文件。
  禁止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的特种设
备,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第十六条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
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维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并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维修活动: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特种设备维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三)具有与特种设备维修相适应的设备和检测手段,从事化学
清洗、防腐、保温等作业的,还应当具有相应的设备和分析手段;
  (四)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特种设备安装、改
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履行告知义务,并按照安全技术规
范以及施工方案的要求施工。
  第十七条 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维
修保养制度,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落实安全管理人员,制
定事故应急预案,配备救援装备,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
  第十八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使用的特种设备应当具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
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二)在用特种设备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
申请定期检验,未经检验检测或者检验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三)高耗能特种设备应当定期进行能效测试,不符合能效指标
的不得继续使用。
  禁止使用强制报废的特种设备。
  第十九条 特种设备过户使用的,应当在三十日内由原使用单位
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由过户后的使用单位重新申请登记。
  第二十条 特种设备重新安装的,使用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到原
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重新申请登记。
  第二十一条 租赁、借用特种设备的,出租方、出借方应当提供
特种设备生产者具有的相应许可以及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
  租赁、借用特种设备的,双方应当就特种设备使用中定期检验和
日常维护保养责任作出书面约定;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使
用单位负责。
  第二十二条 特种设备(气瓶除外)暂停使用一年以上,使用单
位应当到该特种设备登记机关办理停用备案手续。
  启用停用一年以上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到该特种设备登记
机关办理启用手续,并申请进行检验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锅炉、压力容器(移动式压力容器除外)、起重机
械和场(厂)内机动车辆,跨登记地区使用超过一个月的,使用单位
在使用前应当到使用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检验周期
到期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可以向使用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
检验。
  第二十四条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
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
予以报废。
  特种设备不符合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进行整改,
经整改仍不符合能效指标的,应当予以报废。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报废的特种设备进行
破坏性处理,并自报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五条 气瓶充装实行电子标识管理制度。气瓶经检验机构
检验合格,安装电子标识后,方可使用。气瓶安装电子标识的费用由
气瓶所有权人承担,收费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气瓶电子
标识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气瓶充装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作业。气瓶的检验、报
废时限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本省推行气瓶产权集中管理制度,由气瓶充装单位向个人、单位
提供气瓶并负责气瓶安全检验。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 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
安全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充装无电子标识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
(二)对非重复充装气瓶再次进行充装;
(三)错装、超装或者给残液量超标准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
充装;
(四)非法改装或者翻新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
(五)未粘贴、悬挂警示标识;
(六)充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
(七)移动式压力容器向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移动式压力容器
向气瓶充装、气瓶向气瓶充装;
(八)其他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充装行为。

  第三章 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

第二十七条 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特种
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后,方可在核准的项目和批准的范围内开展检
验检测工作。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单位不得检验检测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生产或
者强制报废的特种设备。
  第二十八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从事特种设备能效测试的,
应当具有相关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并向省特种设
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检验
检测和能效测试:
(一)对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保护装置的制造过程进行产品
质量安全性能监督检验;
(二)对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及重大维修过程进行安全性能监
督检验,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进行能效测试;
(三)对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进行定期能
效测试;
(四)对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产品、部件或者试制的特
种设备新产品、新部件、新材料,进行型式试验和能效测试;
(五)对特种设备进行其他检验检测和能效测试。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检验检测和能效测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不得拒绝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开展的检验检测和能效测试。
  第三十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发现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
患或者能耗严重超标的,应当及时告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并立即向
该设备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在规定的检验检测周期内对同一特种设备重复
检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提出检验检测申请的除外。
  检验检测机构收取检验检测、能效测试费用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
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被检单位对检验检测数据以及结论有异议的,可以
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省特种设备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复检。受理复检申请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部门应当在十五日内委托其他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复检。
  复检所需费用,由提出异议的单位先行支付;原检验检测数据或
者结论错误的,复检费用由原检验检测机构承担。
  第三十二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利用检验检
测工作故意刁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
位有权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特种设备安全
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对特
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鉴定评审机构实施安全监察和节
能监管,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和安全监察协管员制度。
  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可以组织特种设
备安全和节能监督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特种设备在检验检测周期内
下级不得重复抽查。监督抽查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省特种设备
安全节能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三十四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下列特种设备生
产、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重点监察:
(一)发生安全事故或者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安
全、节能技术规范的;
(二)学校、幼儿园、车站、客运码头、机场、商场、体育场馆、
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特种设备的;
(三)开展大型活动的场所使用特种设备的。
  第三十五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存在下列严重事故隐患情形之一
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有关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
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一)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的;
(二)使用的特种设备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
安全装置失灵的;
(三)使用应当报废的特种设备或者不符合规定参数范围的特种
设备的;
(四)使用超期未检或者经检验检测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五)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
整改而未予整改的特种设备的;
(六)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确需延长查封、扣
押期限的,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经其主要负责人批准,
设区的市、县(市、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报请上一级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动用、调换、隐匿、转移、变
卖、损毁被查封、扣押的特种设备及其主要部件。
  第三十六条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
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
即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特种设备事故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并保障必要的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进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时,根据
需要可以调用相关单位的物资、器材和专业人员。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未报送特种设备安
全生产情况的,由省或者所在地设区的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责令限期报送,逾期未报送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
违法生产、销售、进口特种设备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
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生产、销售、进口的特种设备和
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特种设备过户
使用未进行变更登记,或者特种设备重新安装未进行登记的,由县级
以上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千元
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启用停用一年
以上特种设备未经检验检测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责
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
备安全监督部门责令停止充装活动,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撤销其充装资格。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检验检测国家
明令淘汰、禁止生产或者强制报废的特种设备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
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
严重的,撤销其相应资格。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
察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依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本条例规
定对单位作出十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作出两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
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压力管道设计、安装、使用的安全监督管理,依照
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利厅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水利厅


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利厅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水科〔2008〕13号


各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局)、总站、中心:

根据《浙江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现将《浙江省水利厅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试行中有何建议或意见,请及时向厅科技处反馈。

联 系 人:叶红蕾;联系电话:0571-87826556;

传 真:0571-87808040;

电子邮箱:kjc@zjwater.gov.cn。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浙江省水利厅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专家在我省水利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根据《浙江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厅科技工作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专家库是指由水利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为我省水利科技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专家信息数据库。

专家库按照“自愿申请、单位推荐、资格认定、按需选取、动态管理”的要求,由厅科技处负责日常管理、维护。

第三条 专家库专家的任务是为我省水利科技发展规划、计划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参与科技项目的立项、验收、鉴定(评审)、评奖等工作。

第四条 专家库专家主要由我省水利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也可以聘请部分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进入专家库。专家分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特聘专家三类。需要时可按技术领域设若干组别。

第五条 专家库专家的聘任实行届期制,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根据需要及专家工作实绩续聘或更换。

第六条 进入专家库的技术类专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从事水利及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满10年以上,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科技活动特点、规律及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主持并完成一项以上(含一项)厅级或厅级以上科技项目;

(三)学风严谨,办事公正,工作责任心强;

(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

(五)科技活动中无不良记录。

第七条 进入专家库的管理类专家主要从厅机关各处(室、局)、总站、中心负责人,厅属各单位及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技术负责人中产生。

第八条 根据工作需要,可聘请国内外学术造诣深、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和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及资深研究人员担任专家库特聘专家。

第九条 进入专家库的技术类专家、管理类专家须填写《浙江省水利厅科技专家库专家申请表》。

技术类专家附下列证明材料:

(一) 职称证明材料;

(二) 学术、专业成就的证明资料;

(三) 近五年承担项目和科技活动情况等。

管理类专家附下列证明资料:

(一) 职务证明资料;

(二) 主持业务范围。

申请者经资格认定、公示后,由厅发文公布并颁发专家聘书。

第十条 原则上在有关咨询评价活动开始前二十四小时内,厅科技处按照随机性和回避性的原则,从专家库中抽取相关专家参加各项咨询评价活动,并且在评审结果确定前保密。选取工作接受厅监察专员办公室的监督,选取结果报分管厅领导同意,并记录备案。

第十一条 专家库专家在参加有关咨询评价活动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为我省水利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参与科技项目的立项、验收、鉴定(评审)、评奖等工作;

(二)独立地提出专家咨询评价意见,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三)对专家库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以书面方式辞去专家库专家资格。

第十二条 专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职业道德,公正、公平、客观和科学地进行咨询评价;

(二)对所提出的咨询评价意见署名并承担个人责任;

(三)对所参与的各项科技咨询评价活动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厅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